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022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2022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被称“曹雪芹来了也得复读”的2022高考作文题火了,你会做吗?
这问题有趣。
我会做,孩子们未必会。这句话不是狂妄,是悲哀。原因如下:
一、我学习的年代,没有衡水作文选,没有范文,没有押题,没有老师家长逼着去模仿谁的文风思维,只有语文基础知识和课外书,还有一位思维超前的好老师。那时候上课,语文老师讲完课文解析和语法规则,然后大家自由讨论,老师并不束缚任何观点,甚至鼓励我们发散型思维。(她后来出了文集,成了市级教育局领导,水平确实不是盖的)。我那时写东西喜欢逆向思维,她从未指责,反而推荐发表和参赛,以至于人生第一笔稿费和第一个科幻***奖项都是在她支持下。
二、有时间读课外书。那时候没有书山题海,没有课外补习,没有夜里发来的微信群作业,只有课堂留的作业,其余就是自己的自觉了。我同桌和我一起爬墙上树,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不过他突然有天说不玩儿了,要学习了。他现在是中科院某所的顶尖专家,中微子探测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了。而我用这些时间读课外书。结果是天文知识、航空知识、模型制作都获过奖。后来写作文,因为课外知识太多,多到溢出来,老师留一篇我写三篇。现在的孩子还有时间看课外书吗?就算有,手机在一边,能不能忍住不拿起来?
三、没有范文。那时语文课讲解鲁迅、朱自清之后,只要求思考,并没有要求作文必须按这个格式来,没有八股文。我模仿过郑渊洁、阿西莫夫、海明威…作文天马行空,一直是高分,高考时语文成绩全校第一,全市也拿的出手。现在不行了,范文摆在那里,不照着练就内拿考试分的自信,应试思维之下莫敢不从。
所以我们那时候和现在的区别就是:束缚少,可以自由发挥,不用非要人云亦云。2022的高考作文看过了,对我们那时的人们只要会写作文的真的不难,而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被迫循规蹈矩的孩子,纯属刁难!
这题还叫难?开玩笑呢?
这道题红楼梦的故事不是重点,重点在后半段的提示上。
<strong>提示里说,给匾额题字就仨模式或者说套路:①是直接挪用或者说借用古人说过的原话(翼然)。②是化用古人的原话。③是结合实际自创(沁芳)每种方法都有含义。
表面上看说的是如何题字,实际上这说的是三种思路:直接借用古人=拿来主义,也就是直接引进;化用古人=消化吸收;结合实际自创=自主创新。
说白了,这个材料就是问你支持这三条道路的哪一条,或者你在这三条路外还有没有新路。
或者,你从人际关系角度,***设你就是贾宝玉,可以大谈三种方案折射了怎样的人际关系嘛!
这材料至少埋了五条路给学生选,这要是还叫“难题”,那大学别上了。
其实考都考完了,再研究难度问题也没什么太大意义了,重要的是接下来要做些什么。
刚刚过去的高考,对考生来说,不仅仅是两天的拼搏,更是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艰辛!可是考试结束后却似乎并没有意料中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反倒是好像有些空落落的,有些慌乱,有些无措,有些迷茫……
那高考后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记得我高考那会儿,考试结束后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先是买了小裙子和高跟鞋,打了耳洞,然后搬了小板凳就和小伙伴们捧着成堆儿成堆儿的参考书和笔记,跑到学校门口,顶着六月的烈日去摆摊儿,妄想着什么一夜暴富……现在想来还真是挺逗的。如今回过头来再看,就觉得自己好像错过了一个亿,很多本应在高考后去做的重要的事都没有抓住机会,今天就把老学姐“悔不当初”的经验教训都分享给大家!
1. 报考
这一点一定要强调强调再强调!正所谓“七分靠成绩,三分靠志愿”,但依我看来,有时候报考要比考试更为重要!同等的分数,不同的选择恰恰就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填报志愿是门学问,其中的技巧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日后会陆续和大家分享一些,这里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填报志愿特别好用的小帮手——vx小程序金牌志愿
记得我报考的时候还没有这些大数据工具,有的只是学校发的基本高校名录和往年的分数线,这对于没有任何报考经验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实在是头疼。
而这个小程序却用强大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广大考生们提供了智能填报、大学及专业查询、模拟志愿填报、高考快讯、填报技巧等支持,让你随时可以掌握各种实时报考信息,对报考流程和相关信息都了如指掌。
实话实说,不会做。
我自己是初一读的《红楼梦》以我的智商来说,当时更多的关注点可能在于前文中的判词,我更想知道的是,作者的草蛇灰线伏线千里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让十二钗走向既定的命运,她们真实的大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当时对于续作感觉很不满,就这?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到的:正邪两赋而来,以及里面的好了歌,那种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那种茫然。
高中的时候是真的没有时间读名著,作为一个学渣,每天早晚自习,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猪晚,努力听课,努力跟上大部队已经用尽了我的洪荒之力,有点时间是真的想放松,没敢自不量力的去挑战名著。
大学期间选修过《红楼梦》的课程,我们老师重点给我们安利脂砚斋版本,老师讲的很好,开拓了视野,原著也读了一部分,但也确实没有全文阅读过。毕业之后,陆续看过很多红学作品,比如刘心武讲的,他重点在于分析秦可卿,脑洞很好,看着也很过瘾。后来还在得到买过课程《董梅老师讲红楼梦》,认真做了笔记,中间还有很多我觉得特别有收获的地方。
我自问不是一个“红楼盲”,对于书中的人物、主题还有很多细节都是有了解的,但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作文题,整个人都是蒙的,完全不知道要从哪里下笔。
也可能是我不高考多年,所以对于这种命题作文很不适应。但我个人感觉更多的是两点:
第一,这对于高考学生来说有点障碍,高中的时间真的是很宝贵,而名著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时间上确实是有冲突。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悖论,素质提升是一个慢工程,名著这种东西不是你集中刷几个小时就能理解透彻的,你需要一个过程,先看原著,再看很多人的分析,最后再形成自己的结论,随着你人生经验的增长,然后结论开始慢慢迭代,甚至会被推翻,欲速则不达。但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实际有限,除了名著之外,还有N多的东西需要去努力,能给出的时间真的不多。
第二,名著是有很多侧面的,比如刘心武就是重点从秦可卿入手,慢慢展开了一个巨大推理;董梅老师则是从佛家、道家、儒家思想中娓娓道来,还有的人是从贾府的财政入手,有的人从四大家族的教育模式入手,哪个落脚点都有道理。但如果你让刘心武讲讲贾府中的财***革,可能就不那么合适了,你让董梅老师开脑洞构想出一个阴谋版的红楼世界,那也不科学。
考试的缺陷就在这里,一道烤全羊上来,有人喜欢羊腿,结果你给了他一个羊心,来说说你的感想。
哎呦,现在的孩子啊!自己没本事,就编出来谁谁谁也不行的网络用语来,这个就是最典型的“俗手”,毫无创意,就是给自己的无能找借口的托词!
《红楼梦》的选题怎么了?有什么不正常的吗?把你们关注《海贼王》,关注《斗罗大陆》,关注《甄嬛传》,关注吃鸡和王者荣耀的一半精力,关注到古典文学名著上,都不至于对《红楼梦》的高考作文题表示傻眼!
再者,即便是高中生年龄还小,有老师家长不支持,还没正经读过《红楼梦》。单从考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仅根据考卷上给出的情节片段,要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
贾政的众门客们故意出些普通的、不出彩的提词,为的是让贾宝玉有机会露脸,是在给贾宝玉打溜须拍马屁,而贾宝玉所出“沁芳”二字,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也不是从贾政的角度来考虑,更不是从众游客的角度来考虑,恰恰是站在了姐姐元妃的角度来考虑的提词。
那么这里面蕴含的论点就非常清晰了,那就是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你如果不能够站在受益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是站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事物,那么你只能提出“俗手”的观点,最多也就能发挥到“本手”的地步,而能够站在受益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妙手”行为!
得,一不小心,一段话,把两个考题都给写上去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022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022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